找到相关内容40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深杰雅提拉克的佛教民族主义思想

    社会、伦理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是由于基督教的世俗化,使“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于是世俗的日常活动有了更多的宗教意义,越来越多的教会认可了世俗的道德观,而禁欲主义一方面将人的行为意志...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4942311.html
  • 关怀与正义:佛教观点的诠译

    是男性)的偏见。  吉利根的研究,常被视为对女性的道德意识的表彰,因女性的经验朝向关怀的意识发展。至于正义与关怀两者的优位顺序,吉利根认为不应追求一元的普遍道德观,而应保持多元、真实的道德张力。尽管...

    林朝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1143503.html
  • 藏族传统宗教、哲学与伦理

    的时候也要给他这样赎身。其重要性还可以从佛教辩经最终要归结到这些信念和作法这一事实中得到证实。不仅大量地屠杀牲口用于献祭或别的目的,与佛教的道德观相违背,而且个人长生不老地在“安乐地界”生存、最后又...

    班班多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2043884.html
  • 探究与抉择

    因果论和事物的因果规律。所以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含有道德概念的意义,但从本质而言二者皆然不同。佛教的“轮回观”包括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一切事物生住异灭的因果规律;而道德观则仅限于“人”,对于三恶道的众生就...

    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1046852.html
  • 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对外国佛教研究综述

    1992年第3期)崔连仲还将“印度与中国”、“佛院与孔子的道德观”、“可青王和汉武帝”做了比较研究,对东方的古代社会作了有益的探讨。朱筠强做了《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历史命运之比较》(载《南亚研究》1989年第2...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3846920.html
  • 茗山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达到更高的境界。”信什么?信佛教的“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无我利他,度生无倦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佛教缘起性空的...

    邓子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0747434.html
  • 金刚乘

    金刚乘  宗萨钦哲仁波切  在历史上,金刚乘一直面对它是否为佛陀教法的质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声称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样地抨击金刚乘佛法的真实性。  就某些角度来看,这是能够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发展出来的,印度文化由种姓系统和明确界定的行为准则来支配,由神圣又过分精神化的婆罗门贵族订定了社会上可接受的宗教标准和宗教信徒行为的规范。婆罗门的宗教道德观,...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5549868.html
  • 佛教的基本观点

    西方世界中的圣者无一不是由凡夫世界而来。 六、道德观 佛教认为,从效果上看,人们起心动念,说话做事,能引起好的结果就是善,反之是恶。据佛教,区分善恶的界限,大致分四种:对自己对他人皆有利,是大善;...

    释本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4850834.html
  • 佛教的未来观

    所以第二天我就讲「佛教的道德观」,恭喜各位发财以后,人人都能有佛教的道德。不过,就算有财、有德也还不够,还需要有未来前途。所以我今天就要跟各位讲「佛教的未来观」,希望各位都能拥有一个佛教的未来。  ...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951275.html
  • 宗教组织及其适应型认同模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

    道德观就不可能被改造出来,非文化的或者是没有被文明化的就不可能作为识别范畴存在。[④] 那么,中国文明价值体系所强大制约下的认同模式,可能不在于自我与本我、文化与自然的对立,恰好就是它们的整合与协调。  ...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43955468.html